为适应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需要,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基地负责人负责制,在现有依托单位以及学院教师的基础上,采用多种方式增进互相了解,以“双赢”的方式促使双方共同提高教学与实践水平,并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估。
(1)依托单位将选择理论水平高,实践经验丰富,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一线设计人员组成实践指导教师队伍,指导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学习。
(2)学院通过建立教学团队,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需求,调整团队成员,将相关的理论课程教师融入到实践教学过程指导,如将历史组、技术组和设计组等进行交叉融合,将建筑和城规方向互动,使课程相互关联,丰富了教学内容。
(3)为了达到合作互惠的目的,企业定期与学校进行交流研讨,学院可以利用教师理论水平较高的优势,为企业教师介绍当前的专业发展趋势和前沿理论技术;企业教师则可以讲解具体项目的实践经验,形成共同提升师资水平的良好机制。
(4)对基地指导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与反馈,采取学生评教、座谈、督导检查等方式进行评估与监督,对达不到要求或者评价持续偏低的教师进行更换,以保证教学质量。
(5)在现有双方的师资力量基础上,增强与其他实习基地的联系,选择若干已聘请作为客座教授的著名建筑师,充实现有的实践基地教师队伍。
(6)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名单见下表。
实践基地指导老师一览表
序号 |
姓名 |
出生年月 |
学历 |
学位 |
专业技术职称/职务 |
承担任务 |
学校/企业 |
1 |
朱雪梅 |
1966.1 |
研究生 |
硕士 |
教授,院长 |
指导基地建设 |
学校 |
2 |
周 祥 |
1973.5 |
研究生 |
博士 |
副教授 |
指导基地建设 |
学校 |
3 |
黄健文 |
1978.1 |
研究生 |
博士 |
讲师 |
全面负责基地建设 |
学校 |
4 |
刘旭红 |
1963.6 |
研究生 |
硕士 |
教授 |
日常教学管理 指导实践项目 |
学校 |
5 |
何韶颖 |
1972.12 |
研究生 |
博士 |
副教授,副院长 |
日常教学管理 指导实践项目 |
学校 |
6 |
张 宏 |
1970.8 |
研究生 |
硕士 |
副教授 |
日常教学管理 指导实践项目 |
学校 |
7 |
江海燕 |
1973.5 |
研究生 |
博士 |
教授,副院长 |
日常教学管理 指导实践项目 |
学校 |
8 |
王瑜 |
1963.6 |
研究生 |
硕士 |
副教授 |
指导实践项目 |
学校 |
9 |
王宇飞 |
1964.8 |
研究生 |
硕士 |
高工 |
指导实践项目 |
学校 |
10 |
王立山 |
1957.3 |
本科 |
学士 |
高工 |
指导实践项目 |
学校 |
11 |
谢仰坤 |
1959.4 |
本科 |
学士 |
副教授 |
指导实践项目 |
学校 |
12 |
刘华刚 |
1968.5 |
研究生 |
博士 |
工程师 |
指导实践项目 |
学校 |
13 |
倪红 |
1967.8 |
研究生 |
硕士 |
讲师 |
指导实践项目 |
学校 |
14 |
王平 |
1973.2 |
研究生 |
硕士 |
讲师 |
指导实践项目 |
学校 |
15 |
林垚广 |
1974.12 |
研究生 |
硕士 |
讲师 |
指导实践项目 |
学校 |
16 |
王亚 |
1973.11 |
研究生 |
硕士 |
讲师 |
指导实践项目 |
学校 |
17 |
叶建平 |
1980.6 |
研究生 |
硕士 |
讲师 |
指导实践项目 |
学校 |
18 |
胡晔旻 |
1981.7 |
研究生 |
硕士 |
讲师 |
指导实践项目 |
学校 |
19 |
陈佳琪 |
1982.8 |
研究生 |
硕士 |
讲师 |
指导实践项目 |
学校 |
20 |
池均 |
1981.4 |
研究生 |
硕士 |
一级注册建筑师总建筑师 |
指导实践项目 |
企业 |
21 |
李志龙 |
1975.9 |
研究生 |
硕士 |
高级规划师 |
指导实践项目 |
企业 |
22 |
林耀阳 |
1975.4 |
研究生 |
硕士 |
一级注册建筑师 |
指导实践项目 |
企业 |
23 |
李 黎 |
1976.3 |
研究生 |
硕士 |
一级注册建筑师 |
指导实践项目 |
企业 |
24 |
李文龙 |
1977.5 |
研究生 |
硕士 |
高级工程师 |
指导实践项目 |
企业 |